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为袁隆平领衔的杂交水稻首颁特等发明奖;2000年,国家首颁最高科学奖,授予了数学家吴文俊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22年9月,袁隆平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
袁隆平获颁中华人民共和国勋章,杨敏华摄于电视屏幕
1953年8月,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的袁隆平被分配到了位于雪峰山下的省立安江农校,主讲作物遗传学。
一、细心观察,发现雄性不育稻株
1960年夏季的某一天,袁隆平在一大片正在扬花的水稻中,发现了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在随后的废寝忘食观察中,袁隆平发现,开花的稻株中存在着大约10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现象,并推测这棵长势特别的稻株一定是异花授粉所致。
当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因缺粮而饿死人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极大地激发了袁隆平欲通过异花授粉(杂交)来提高水稻产量的想法。
骄阳似火,茫茫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犹如大海捞针。而将这些雄性不育株与所能找到的各种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然后再观察产量和后代生长情况,其工作强度是无法想象的。1966年4月,36岁的中专教师袁隆平在权威科学期刊《遗传学报》上发表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在现有栽培水稻中寻找高产杂交(雄性花粉)组合,希望渺茫,近乎无望。袁隆平通过走访得知,在我国云南和海南一带,分布有数量极少的野生水稻。于是,袁隆平萌生了在野生水稻中寻找雄性不育株的念头。为加快研究进度,袁隆平和他的两位助手冬季赶往云南或海南岛,实现了每年三季水稻繁衍。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70年11月23日午后,一个小伙儿兴奋异常地跑来驻地,说是在三亚农场一片沼泽中发现了野生水稻。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闻讯后,旋即朝那片沼泽奔去。沼泽中,水蛇被李必湖奔跑的脚步吓得四散而去。野生稻正值扬花期,李必湖全然不顾腿上爬满了蚂蟥,全神贯注地在稻穗中搜寻。突然间,一株雄性敗育特征明显的稻穗出现在眼前。
李必湖连根带泥捧出整株野生稻,小心翼翼地放进试验田中。这株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就是大家后来俗称的野败。
三、从三系配套、两系法杂交到超级杂交稻,任重道远
值得一提的是,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华国锋,一直是杂交水稻最坚定的支持者。上世纪70年代初,华国锋书记提出了杂交水稻全国大协作倡议。袁隆平团队将三系配套材料分发给全国各协作单位,加速杂交优势组合的产生。袁隆平的无私+省委书记的大局观,促成了杂交水稻的大普及与大发展。
1989年,袁隆平学生的学生邓华凤,发现了光敏核不育现象,由此催生了两系法杂交稻,水稻产量和品质都得到了全面提升。进入21世纪后,袁隆平院士率领的团队,又提出了超级杂交稻方案,产量和品质均刷出了世界级新高度。
如今,杂交水稻研究的第四程接力棒已传递到袁定阳(袁隆平的三儿子,农学博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研究员)手中。我们坚信,袁定阳博士一定会不辱使命,继承父亲遗志,创造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新高度和崭新未来。
杂交水稻三代人(左2 袁隆平,左1 邓华凤,右1 李必湖,右2尹华奇) 杨敏华摄于1989年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向中国购买了杂交水稻专利。日本和欧美多国,也曾启动过杂交水稻研究,但均未取得成功。袁隆平,让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远远领先于世界。
据专业机构测算和世界粮农组织报道,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多增产的粮食,在世界范围内可多养活14亿人口,在我国每年可多养活至少7000万人口。
袁隆平院士一生,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让中国人吃饱饭,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撑起了一片天。
袁隆平,为杂交水稻而生,临终前关心的依然是杂交水稻产量世界新纪录,品质新高度。
每当轻风吹过稻田,我们都会想起您;每当端起清香的米饭,我们都会思念您。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9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