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日照7月16日讯 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通过采用党建+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全镇率先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让传统蔬菜产业焕发了生机。
在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的蔬菜大棚,小西红柿还未完全下市,新鲜的豆角已经接茬上市。西沈马庄村有着30多年大棚蔬菜种植历史,村里有近200座蔬菜大棚。但逐年陈旧的基础设施和传统的种植模式,一度让村里的蔬菜产业停滞不前,眼瞅着不少大棚被抛了荒,西沈马庄村党支部书记赵龙新琢磨起了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
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党支部书记 赵龙新:要想在市场上长久站稳脚跟,就必须摒弃粗放生产模式,不断在产业升级提升上发力,当时考虑最多的,还是如何避免产业同质化,培育蔬菜的特色优势。
通过多次外出考察学习,赵龙新意识到,只有引进新品种新模式新技术,才能让村里的老产业冒出新芽来。2022年,在南湖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西沈马庄村成立了南湖镇第一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西沈马庄村引领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
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党支部书记 赵龙新:当时没有资金,我们村干部和党员先带头入股了8万,村集体出资13.5万。然后我们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去讲政策、做工作,流转了46亩土地,再加上市派南湖乡村振兴服务队的100万元乡村振兴资金,建设了6座新式冬暖式大棚。
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西沈马庄村引进了圣女果、油桃、蘑菇等新品种,没有种植经验、缺少技术人员,村里就组织大家到主产区去学习取经,还专门安排了一名两委成员专职负责合作社的管理工作,边干边摸索种植技术。
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党支部两委成员 赵洪霞:因为这是村集体,不是我个人的,怕给他们弄不好,所以我们村干部就一起到外面学习。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在大家的悉心照管之下喜获丰收。村干部与合作社成员分头跑市场找销路,还通过微信、媒体宣传发展采摘,形成了采摘加批发的良性销售模式,合作社的年收益也达到15万元以上。有了合作社在前面探路,村民进行产业升级也有了底气。
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村民 郭宣英:看着我们村合作社弄得确实好,看看他们的技术过关的话得跟他们学一学,种得更好一点。
今年,合作社还要整合现有闲置大棚进行升级改造,探索种植新模式。目前已经流转改造了5个大棚,计划种植蔬菜及羊肚菌等高效农作物,还计划配套建设恒温库、净菜车间等配套设施,延长蔬菜产业链。
东港区南湖镇西沈马庄村党支部书记 赵龙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并不是吃大锅饭,而是为了带着群众干,帮着群众赚,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发展,让老少爷们的口袋鼓起来。(日照广播电视台融媒体记者 刘丽洁 贾中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