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号文史领域春节特辑独家供稿。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春节马上要到了,以史为鉴给大家讲讲:清代的时候北京城里是如何过除夕的。上到皇帝,下到老百姓,在除夕这天都有讲究,都有不同。
一、白天
在清代,北京城被叫做京师。到了三十这一天,从皇帝到官员再到老百姓,在除夕这个节日的过法都有所差异,从上到下都体现出了阶级的差异,我们一起看看都是怎么过除夕的。
1、皇帝一大早就要升殿,接受百官的新年祝贺;
2、六部衙门的各个庶僚、小吏都要去拜见直属领导,这就是所谓的“拜官年”;
3、世胄之家,到了三十这一天,都要去宗祠把祖先的画像挂出来祭祀一番,寓意新年将要开始,希望先人和后辈一起团聚,家族蒸蒸日上。
二、傍晚
到了除夕下午,基本上所有人都要回家团聚了,每家每户都准备好了美食美酒,各种灯烛,全家人喜气洋洋聚在一起,妇女和小孩都聚在一起扔骰子、打牌玩闹,只待夜晚的到来。
而且需要准备好祭祀用的年饭、唐花等除夕专用的物品。
1、年饭
这个“年饭”可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年夜饭”的意思,而是专门用于祭祀祖先和神灵的物品。按照史书中的记载,年饭一般都是用金银米做的,在上面插上松树枝或者柏树枝,还要在树枝上挂满金钱、大枣、栗子、龙眼、香枝等等代表着吉利的东西。
这“年饭”做好后,可是要从除夕夜开始一直供到初五之后才可以撤出。
2、唐花
唐花也叫堂花,也是古代专门用来祭祀或者摆设用的一种花卉或者是水果类。这种唐花专门是通过熏治的手段做出来的可以长久不败,充满香味的摆设用品。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腊月即卖牡丹、梅花、绯桃、探春诸花,皆贮暖室,以火烘之。所谓唐花,又名堂花也。
在除夕的时候,在家里摆上各种牡丹、金橘、梅花、探春等等不同时节的唐花,感觉从寒冬一下子来到了争奇斗艳的三春时节。在新年的时候,更是亲朋之间互相赠送的上佳礼品。
三、晚上
到了除夕晚上,就更热闹了。等到天黑下来,每户人家都要在自家庭院之中好好布置一番,越是大户人家越是讲究。晚上一般要举行的活动包括:踩岁、接神、摆天地桌等等。
1、踩岁
到了除夕晚上,在门口、通道、院子但凡是人要行走的地方,都要铺上芝麻杆。人踩在芝麻杆上,跟鞭炮一样劈啪作响,这个风俗就叫做踩岁。寓意着把秽气都赶走,新的一年里万象更新。
2、接神
接神是除夕晚上最重要的事情了,到了亥时和子时交接之时(就是现在的半夜零点),要大放鞭炮,全家人列案焚香,接神下界。
3、天地桌
天地桌是新年必备的道具,也是接神、送神的必备用品。
每年除夕的时候,要提前准备一个长案摆在院子中庭,长案上要供诸天神佛的画像,俗称百分。在画像前摆的就是各种供品。基本上都要包括各色蜜饯一层,苹果、干果、馒头、素菜、年糕各一层。这些加起来叫做“全供”。
除了全供,还要供通草八仙及石榴、元宝等等摆件,这些有个专门的称呼叫做“供佛花”。
这些供品都准备好了,等到零点的时候,鞭炮一响,就要把诸天神佛画像百分焚化,然后进入接神的仪式。接神完毕后,这个供桌要一直保持香火常在,一直到了正月十五的时候才会结束。
这就是天地桌。
除了上面这些风俗,在清代的时候,还有用松柏枝绑上古钱、元宝等做摇钱树的;用彩绳绑上各种铜钱,编织成龙的形状放在床脚的压岁钱;还有把吉祥语写在尺余长的红纸之上的挂千等等习俗,大家看看和今天的习俗有什么差别吗
另外,您家里有什么特殊的除夕风俗,也可以留言大家一起探讨哦。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文/以史为鉴
图/网络
资料参考/燕京岁时记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8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