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有很多品种,一般来说质量的是刺参,在辽宁、山东一带出品。尤以辽宁的刺参质量。刺参是海参的一种,是营养价值的。下面介绍下辽参和刺参的区别。
辽参和刺参的区别
刺参分布于的黄海、渤海交界处蓬莱海域、辽宁、山东、和河北沿海,主产于烟台、青岛,大连、威海等,捕捞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的6月,尤其是6月和12月捕捞量,7-9月是刺参夏眠季节。随着养殖技术水平的提升,刺参也开始在福建一带进行规模化养殖,不过受海水温度影响,目前南养刺参一般只有12-5月份捕捞。
辽参又称为刺参,通常栖息于海流平静、岩石礁或西泥沙海底。古人因为它虽生于海,其营养价值极高,具有阴,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因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辽参明代时期是上等贡品,海上八珍之一,它是一种高蛋白(20%)低脂肪(0.9%)低胆固醇,古时候的人因它“生于海,但其性温补,足敌人参”,其内部含有胶原纤维所组成的结缔组织,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亦被称为海中人参。
“刺参”产于我国的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在明朝李时珍所编的《本草纲目》中有“(海参)产自辽东湾的,质地较好”,在清朝乾隆赵学敏继编的《本草纲目拾遗》有“海参亦出登州(即目前烟台莱州)海中,与辽东接壤,所产海参亦佳”,而且还有“海参辽产,吴、浙、闽、粤者肥大无味”等论述。此种海参体壁肥厚,肉质细糯,刺多而挺,色泽有黄褐、黑褐、纯白和灰白等多种,有“淡水制”和“海水制”两种,又以淡水货为。
刺参介绍
刺参科包括仿刺参、梅花参、绿刺参和花刺参。
仿刺参又是称灰刺参、刺参、灰参、海鼠,也就是人们俗语中的刺参。它体长20-40厘米,体呈圆筒形,背面隆起有4-6行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称为疣足);腹面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规则的3行纵带,用于吸附岩礁或匍匐爬行。口位于前端,偏于腹面,有楣状触手20个,肛门偏于背面;皮肤粘滑,肌肉发达,身体可延伸或卷曲。体形大小、颜色和肉刺的多少常随生活环境而异,喜栖水流缓稳、无淡水注入、海藻丰富的细沙海底和岩礁底,昼伏夜出;夏季水温高时进行夏眠;环境不适时有排脏现象;再生能力很强,损伤或被切割后都能再生。
“梅花参”又称“凤梨参”,英文称作:Thelenotaananas,因其体表刺多而尖,肉刺基部相连和呈“梅花”状而得名,体色纯黑或嫣红;为南海所产海参的一种;但因其略有一股苦涩味,而不太受欢迎;但中医则认为它有清热去肝火的效果。
“方刺参”又称“绿刺参”“方柱参”“海棒槌”或“海老鼠”等,英文为:Paracaudinachilensisvar,属芋海参科,主要产于的北海及海南岛一带;其体呈四棱形,而每个棱面都有一行圆头小刺,色泽土黄略发红,个体不大。与它同科的还有一种体形和体色都象地瓜,故名叫“海地瓜”的海参,英文称作:Acaudinamolpadioides,体呈纺锤形,前端较钝,后端有一明显的尾。体呈肉红色;体壁很薄,半透明。穴居浅海泥沙中。分布于沿海一带以及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浅海;食用价值很低。
“花刺参”又称“黄肉参”“白刺参”“方参”等,它们都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连海参,它体长20-40厘米,参体呈圆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于前端,偏于腹面,有楣状触手20个,触手均偏于背面;属“刺参科”,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但过于软嫩。
辽参介绍
辽参的名字由来:海参种类繁多,其中以辽东半岛周围海域出产者,故名辽参以大连长海县出产的为优质。
辽参的营养价值:辽参蕴含丰富的蛋白质,功能益精,养血润燥,特别对甲状腺患者有极大的食疗功效。本店烹制的辽参厨艺独到,选料上乘,每条辽参均刺长挺拔,肉质爽脆,味道清鲜,特别是用高汤浸泡后再拌以特制鲍汁一同享用,更觉风味独特,口感,诚为广大食家一致推嵩之时尚食品。
辽参:称为海龙、乌龙、海黄瓜。辽参生活在海流平静的海湾内,通常栖息在3―15米岩礁或细沙海底,由于体部布满大小不等圆锥形肉刺,故而得名。
关于辽参的记载:传统医学对其药性效果封味补品。辽参能治疗,治萎,“补益肝肾之阴,壮肾阳”的功效,《本草》又说它有“甘咸温,益清,疗萎”“滋阴补血,健阳润燥”。
辽参和刺参的区别本文就介绍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了解更多关于刺参的问题,还可浏览网站上相关文章进行查看,仅供参考。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8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