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吴泳
甜玉米起源于北美,于16世纪传进中国。上世纪60年代,中国翻开了甜玉米研究的扉页。经过六十余年的奋起直追,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据统计,目前大湾区是全国最大的甜玉米消费市场,日均消费200万-300万斤,而其中佛山更是全国最大的鲜食甜玉米批发集散地,批发总量占全国市场的35%-45%。这背后离不开一批批科研工作者把薪助火般的贡献和努力,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教授王蕴波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
20载耕耘让天方夜谭变成现实
种好中国粮 端稳自己碗。初夏6月,走进位于佛山南海的广东省现代农业(热带甜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基地,一大片近60亩的玉米田郁郁葱葱,长势喜人,仿佛置身绿色的海洋。随手摘下几个成熟的玉米棒子细看,个个籽粒饱满、甜度高甜、皮薄无渣、汁多清香。这种玉米,既是粮食,也是蔬菜,同时还能扮演水果的角色。这种高品质耐热的甜玉米,正是王蕴波团队的最新选育成果——佛甜10号。
炎炎夏日,广东省现代农业(热带甜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基地内玉米长势良好据介绍,作为目前全省农业的主导品种,佛甜10号的最大特点是高产、优质、耐热,生育期仅76天,平均亩产鲜苞1080.1公斤,具备较好的丰产性、抗病性和抗倒性,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下田查看玉米生长情况,是王蕴波每天的常态工作有业内专家曾言,中国玉米育种的历史是一部伴随着引进外来种质资源并进行选育改良应用的历史。从中国近代育种实践历程中也不难发现,引进外来优良种质一直是我国玉米育种和拓宽种质资源的主旋律,引种也为中国种业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助力。
培育甜玉米耐热高产新品种,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首先基础工作是尽可能收集全世界范围的优质种质资源。王蕴波介绍,因为玉米并非起源于中国,种质资源、野生玉米株资源在国内极其稀缺。2005年以来,王蕴波先后承担多项科技部、农业部项目,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从非洲、美洲采集大量优质耐热抗旱高产玉米品种资源,不断丰富玉米种质资源,扩充手中的玉米基因库,同时还积极通过引进作为国际权威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在玉米和甜玉米领域的先进育种技术,以引进来的思路,为更好地选育甜玉米新品种添上重要的拼图。
基地科研人员对玉米种子进行查看一次不行就两次、三次,科学研究本来就是一种向未知求解的过程,只有经历无数次的尝试,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通过对引进种质资源进行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良,王蕴波所带领的甜玉米研究团队,选育出适合广东气候种植的甜玉米品种。自2010开始,该团队选育的佛甜2号佛甜3号佛甜6号和佛甜10号,在广东省乃至华南地区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种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和耐热方面均有较大的提高和突破,填补了华南地区夏播甜玉米品种的空白,解决了夏季土地闲置的问题,也满足了珠三角一些高端消费市场对甜玉米的需求,先后获得佛山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先后五次搬家只为突破卡脖子难题
科研之路,向来都不会是一帆风顺。
单单科研场所的变动,王蕴波团队就先后经历了五次搬家。确定研究方向后,王蕴波所任教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其提供了一片学校的农业试验田,开启了他的甜玉米育种梦;后因学校用地规划调整,王蕴波开始了第一次搬家,将全部人马带到南海官窑一个农业试验基地;后再次因为该基地用地规划调整,王蕴波又搬家到佛山市农科所的试验田里;一年后,因为市农科所与学校相距过远,每天往返路程超过2个小时,王蕴波开始了第三次搬家,选址三水芦苞;第四次搬家,王蕴波率团队来到南海颜峰;最后一次搬家,王蕴波团队向南海颜峰当地经济社租下60亩农业地,也成为现在的省现代农业(热带甜玉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基地。
不同品种的甜玉米种子试验田搬得最远的时候,每天早上6点从家里出发,8点半才能赶到地里,开始新一天的研究。王蕴波表示,除了几经搬迁的大本营,经费缺口也是开展甜玉米育种研究工作的头疼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解决科研经费,王蕴波多年来积极申报国家、省市区各类相关科研项目,只为让甜玉米新品种更好落地注入活水之源,项目经费落地通常需要一定周期,团队里的每个人都试过拿‘私房钱’往里面填,只为让项目能不间断开展。
广东的夏季,地表温度有时达到50-60℃。顶着烈日暴晒,扎起袖子,挽起裤腿,开展田间种植工作,这是王蕴波和团队成员的工作日常。可能支撑自己的是心中的那份坚持,希望能突破育种技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粮食稳定发展。王蕴波介绍,此前国内种植甜玉米大多选用国外的进口种子,好的种子品种高达几百元一斤,也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粮食稳定发展的拦路虎。
别人没有我们有,叫核心技术;别人有我们没有,叫‘卡脖子’。2022年,王蕴波甜玉米育种团队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徐云碧团队联合开发了40K液相玉米芯片,对甜玉米耐热形状的鉴定及全基因关联分析进行深度研究,有效解决了国外固相芯片卡脖子技术难题,并且比固相芯片效率更高。也正是得益于芯片技术的支撑,耐热基因挖掘、新品种选育进入快车道,优质耐热甜玉米新品种佛甜10号横空出世,它填补了华南地区夏播甜玉米品种的空白,并且优化了全年种植模式。
我国甜玉米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起步阶段,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第二个是自主研发创新阶段,从90年代至现在。从‘模仿’到‘跟跑’,再到‘部分领跑’,经过无数科研人员对玉米选育的近30年的努力,现在我国已在部分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王蕴波自豪地说。
将论文写在田地上将全力攻克耐寒型甜玉米难题
这些事情,我不来做,没有人会怪我;但我不做的话,对不起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回首从事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的大半生光景,王蕴波笑称自己做到了顶天和立地,一方面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大学课堂传授给学生,一方面常年泡在地头田间,选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甜玉米品种,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科研工作者的时代力量。
佛甜10号对于甜玉米选育,王蕴波介绍,在保证高产优质的基础上,耐热和耐寒是两个主要攻克方向。经过多年努力,佛甜10号的诞生,已实现耐热方向质的突破,接下来团队也将精益求精,培育出更高产优质、颗粒更饱满、甜度更高的耐热品种。
而耐寒型甜玉米的选育也是王蕴波团队接下来另一主攻科研方向。每年12月前后,是广东及华南地区全年最低温的季节,选育耐寒型甜玉米品种,能盘活冬闲地,让农户迎来进一步创收。王蕴波表示,目前,耐寒型甜玉米育种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开展,也取得一定成效,希望未来能实现技术突破,将仅剩不多的难关逐一攻破,让彻底填补华南地区全年种植空窗期成为现实。
此外,对于当前国内甜玉米产业发展,王蕴波认为存在产品附加值不足是一个突出问题。目前,国内甜玉米主要以鲜食售卖为主,其深加工的产业并未成片成型。各地优质甜玉米品种如雨后春笋,质量提上来了,产量提上来了,应该关注相关产业布局,像美国、泰国等成熟产业体系取经学习,深度打造甜玉米产业链,提高其产品附加值,推动甜玉米加工产品从‘引进来’迈向‘走出去’,让中国的甜玉米加工品走进全球的千家万户。王蕴波表示。
把书本里学的东西用起来,应用到作物培育上,这是我一生践行的宗旨。常年学校、试验田两头跑的王蕴波表示自己并没有发表太多学术论文,并坦言就是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技术能与生产应用相结合,发挥出最实用、最实际价值,将双脚扎进泥土里,将论文写在田地上,让最广大的农户受益,让最广大的消费者能吃上价廉物美的甜玉米,把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
责编 | 黄磊
校对 | 谢志忠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7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