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长江白鲟人工养殖 地球进化的历史上,无数的野生动物不断经历着诞生、进化、灭绝的过程,但是同样一些已经灭绝的原始动物,在自然状态下又会演化出很多新的物种,以现代猫科动物为例,现如今所有的猫科动物都是源自古猫,古猫虽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却演化出了几十种全新的猫科动物。然而,在人类出现以后,由于人类活动的过多参与以及影响巨大,导致很多野生动物在进化巅峰期就已经灭绝,未能进一步完成物种演化的步骤,比如旅鸽、大海牛、巴巴里狮、里海虎、白犀牛等等,都在进化过程中戛然而止。这些物种的消失,导致了地球上野生动物种类越来越少,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以及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如果放眼整个地球,那么很多人难以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就以长江为例,了解一下野生动物面临的困境。长江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是生物多样性最典型最丰富的生态河流,也蕴含了我国最珍稀的水生野生动物,是很多重要的野生鱼类的栖息场所,据统计,长江流域共有淡水鱼类378种,包括特有鱼类142种,拥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14种,很多动物都是长江特有。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长江中重要的濒危水生野生动物。 第一、已经灭绝的重要的水生动物。 一、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长江中最古老,生活年岁最久远的鱼类,有据可查的生存时间大约是两亿五千万年,它们见证了恐龙时代的结束,历经岁月的磨难最终生存到了现代,长江白鲟体型很大,自古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而这其中的“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也就是说可以长到上万斤,虽然目前有记录以来捕捞到的最大的白鲟是一千多斤,但是在古代长江白鲟很有可能会长到这么巨大。白鲟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是肉食性鱼类,因为在长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也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等,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但是,由于航运的发展、水体污染,以及水利设施、人为捕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江白鲟数量在近百年来锐减,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而2020年有学者正式宣告长江白鲟灭绝,而其真正的灭绝时间还要早几年。 二、白暨豚。 白暨豚 白暨豚有着水中大熊猫的称呼,可见人们对它们的重视和喜爱,白暨豚生存的历史大概2500万年时间,是长江中的大型鱼类,也是唯一一种仅生活在淡水中的鲸类,生活在从南昌到上海长江入海口长达1700公里的水域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影响,白暨豚的生活环境主要集中在洞庭湖等水域中。 白暨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但遗憾的是,2004年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白暨豚琪琪死亡后,白暨豚再未被发现,2006年,六国科学家进行联合考察后,在2007年宣告白暨豚功能性灭绝,直到现在,也再未发现有白暨豚出没的踪迹。 三、长江鲥鱼 长江鲥鱼 银鱼,刀鱼,鮰鱼,长江鲥鱼作为长江四鱼,曾经是资源非常丰富的鱼类,长江鲥鱼主要分布在近海的长江口,近年来数量稀少几乎绝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鲥鱼也曾经和河豚、刀鱼一起作为长江三鲜,在明朝时期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定为皇室贡品,由于种种原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长江鲥鱼的数量就非常稀少了,如今更是罕见。 目前在长江中还有一种鲥鱼,是来自东南亚的长尾鲥,也经常被一些人误以为是长江鲥鱼,而真正的长江鲥鱼已经功能性灭绝了。 第二、目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的水生鱼类。 一.微笑天使–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 江豚俗称江猪,是我国长江独有的鲸豚类动物,在长江主干道中曾经非常常见,如今,江豚属于国家准一级保护动物,栖息于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中。江豚喜欢追逐波浪,所以经常有江猪逐浪的描述,但是,这也对江豚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为航运船只在行进中会掀起波浪,引起江豚的追逐,很容易被螺旋桨伤害。和白鱀豚一样,江豚也主要依靠声呐回声定位,轮船螺旋桨的声音会误导江豚,最终导致被螺旋桨绞死或者绞伤 统计 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 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组经一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 2012年,长江江豚的数量只剩下1200头。 2022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调查报告中显示,长江江豚的数量为1012头,为极度濒危的水生野生动物。 二、扬子鳄 扬子鳄 扬子鳄有着2.3亿年左右的历史,也是长江中仅次于白鲟的古老生物,是地球上生活在最北边的鳄鱼,有冬眠的习惯来避开寒冷的季节。是我国长江中特有的爬行动物,因为长江也被叫做扬子江,所以被命名为扬子鳄。是世界上现存的23种鳄类中最濒危的物种之一,也是我国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目前国内已经建立了多个扬子鳄保护和繁育基地,人工饲养环境下的扬子鳄数量已经达到了两万多只,目前已经成功野化的扬子鳄数量大约在两百多只,与华南虎一样,缺乏合适的野生环境是扬子鳄野化的最大困难。 三、中国大鲵 大鲵 也叫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曾经广泛分布在长江、黄河、珠江等流域的省份,1988年,中国大鲵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995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98年被《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列为极危(CR)物种;2016年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列为极危物种。 由于长期的捕捉,野生的娃娃鱼已经很少见,大多是人工养殖的,娃娃鱼主要生活在水质比较清澈的河流中,在浅滩区域捕食,以螃蟹、鱼虾为食物,是淡水中凶猛的捕食者,最大可以长到2米多,叫声奇特,如同小孩子的哭声。 四、胭脂鱼 胭脂鱼 有着亚洲美人鱼之称,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长江水系中,又名黄排、血排、粉排、火烧鳊、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中国帆鳍吸鱼等。胭脂鱼生长速度很缓慢,一般可以活25年左右,最大能长到一米多,重达30公斤。在浅滩处产卵孵化,在深水处越冬。 五、长薄鳅 长薄鳅 俗名薄花鳅、红沙鳅钻等,生活于长江的中上游,在水流较急的河滩、溪涧中生活,以小型鱼虾为食物,是肉食性鱼类。 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鱼类》中均被列为易危等级。 六、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 中华鲟,也叫做:鲟鱼、鳇鲟、黄鲟、潭龙、 鳇鱼、鲟鲨、腊子、大腊子等。是我国长江中最重要的鱼类之一,被称为长江鱼王。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谚语,腊子即指中华鲟,中华鲟生长速度快,一般成熟雄鱼重80市斤以上,雌鱼重240市斤以上。 中华鲟捕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鱼类等食物,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齐聚长江口,耗时一年时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在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上世纪70年代,长江流域中华鲟数量超过1万条。上世纪80年代下降到2176条。2000年下降到363条。2010年下降到57条。 目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现在将中华鲟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七、长江鲟 长江鲟 长江鲟也叫做达氏鲟,俗称“沙腊子”。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一种淡水定居性鱼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其重要程度堪比水中大熊猫。长江鲟的生存年月超过1.5亿年,主要分布在金沙江下游和长江上游区域,个体比较大,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个体长一米半,重达50公斤。 曾经渔长江鲟也作为一种经济型鱼类被捕捞,但在最近几十年产量大幅下降,目前已经濒危。 白暨豚、长江白鲟、中华鲟、长江鲟和江豚等等,这些长江中的著名野生动物,只有我们更加了解它们,才会意识到保护它们的重要性,维护长江生态,保护水生鱼类,是所有长江流域居民共同的责任。 2. 长江白鲟生活环境 答:没有家养的。因为长江白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水中“大熊猫”,是不允许个人养殖长江白鲟的。 长江白鲟,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3. 长江寻找野生白鲟 长江的野生白鲟 几乎已经绝迹了 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4. 长江白鲟人工养殖技术 不能。 匙吻鲟对水质和温度的要求不是很高,在池塘、网箱均可养殖。但需要注意的是,投放匙吻鳄苗种规格不能小于10厘米,否则成活率会大受影响。通常的养殖方法有: ①池塘混养:投放的匙吻鲟 苗种规格应大于主养品种,密度为40?50尾/亩。因匙吻鲟与鳙鱼食性相同,混养池中最好不放鳙鱼,以免相互争食影响生长。在不额外增加投料的情况下,匙吻鲟当年个体可达2斤以上。 ②池塘主养:每亩水面投 放鱼种500?800尾,搭配鲢鱼种80尾、鲫鱼种50尾,不搭配其他鱼。以投喂匙吻鲟专用料为主,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 4%,分2?3次投喂。日常管理应注重培水, 使养殖水体常处于“肥、嫩”状态。当年的匙吻鋳鱼规格可达2斤以上。 ③网箱养殖:面积以20?40平方米为宜,一次性投入 15?20厘米鱼种20?25尾/平方米。投喂鲟鱼专用饲料,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 4%,分4次投喂。日常管理应注意清洗网箱,定期将不同大小鱼种按规格分开饲养。 5. 长江白鲟人工养殖还有多少 白鲟需要回游的 长江食物链顶端的一个物种灭绝了,这是2020年开年之初的一个坏消息。关注它,更要让它的命运不再降临在其他物种身上。人类最后一次见到白鲟,是2003年,跟踪一条白鲟,希望找到产卵场,开展人工繁殖,但最终跟丢。人工繁殖技术已很成熟,但它未再现身,留下难以弥补的遗憾。 2020年到来了,但长江白鲟没有等到。 2019年12月23日,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的一篇论文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中国特有物种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结论其实延迟了10多年。根据这些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长江白鲟的灭绝时间应在2005-2010年之间。 截至目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尚未宣布长江白鲟灭绝,在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它仍被列为“极危”等级。 不过,这篇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灭绝的结论尚未正式公布,但IUCN的评估已于2019年9月完成,“公布与否,不影响其科学结论”。1996年起,他就是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鲟鱼专家组成员。 白鲟是长江中的“活化石”。这种体态庞大的远古鱼类,曾与恐龙为邻,在长达1.5亿年的漫长年月里,游过了白垩纪,在恐龙大灭绝中幸存;它游入了不朽的《诗经》和中国民谣、传说里,连周朝的祭祀礼都提到过它。但在公元20世纪,面对人类日益强大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被高大的水坝挡住,被孔洞越来越细的渔网拦下,最终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停止了游动。 最后一尾白鲟扭着尾巴,拍出一阵小水花,没入茫茫长江 同饮一江水,相比白鱀豚、江豚、中华鲟等“明星物种”,长江白鲟不那么出名。它灭绝的消息传出后,很多人感慨与白鲟“初见即是永别”。 研究了大半辈子长江珍稀动物的危起伟教授,也只见过长江白鲟10多次。 过去,白鲟在长江流域寻常可见。危起伟团队的调研显示,20世纪70年代前后,白鲟的年捕捞量约为25吨。人们捕获的白鲟体长大多2-3米,体重约150公斤。那时白鲟不是保护动物,捕捞后大多食用。1983年,白鲟被国务院通令列为要求严格保护的珍贵稀有野生动物,严禁捕捞。 滚滚长江东逝水,站在食物链顶端的白鲟横行无阻,被称为“水中老虎”。它体型巨大,体色深灰或浅灰,有长长的鼻子,游动迅疾,以其他鱼类为食,可以一口吞下七八斤重的草鱼。 但危起伟介绍,在1981年至2003年期间,除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经在长江口见过批量白鲟幼鱼,中国总共只有210次大个体长江白鲟的确切目击记录。 在危起伟眼里,白鲟是一种特别可爱、生命力非常顽强的生物。但他第一次和白鲟打照面,见到的就是一具尸体。那是1984年,他大学刚毕业,在湖北宜昌葛洲坝附近,一条撞烂了脑袋的白鲟被渔民打捞上岸。死因无法确定,危起伟推测,这条白鲟很有可能是与船只或水坝相撞而受伤。 人类最后一次见到长江白鲟,是2003年1月,一条3米多长的白鲟撞进了四川宜宾南溪县一名渔民的大网,拖着船直入江心激流,差点掀翻渔船。 当时参与报道此事的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记者钟倩回忆,渔民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此事后,当时的农业部紧急从北京调运药品到成都。 危起伟的电子邮箱里则收到了全球鱼类科学家表达关切的大量邮件。 被误捕时,那条白鲟身上有一条8厘米长的伤口,但因水流湍急,不便施救,只能用机船把白鲟向水势平缓处转移,等待专家赶来。为了保证白鲟有活水呼吸,渔民们用脸盆一盆一盆地对白鲟浇水,左舷舀进,右舷舀出,持续了几公里的水路。 当天夜里,安顿在网箱中的白鲟开始“翻肚皮”,还在赶路的危起伟在电话里指导,必须人工帮助白鲟扶正身体,才能保证它的正常呼吸。在场的6位渔民听后,跳进腊月冰冷的江水里,扶了白鲟整整一夜,直到它的鱼鳃张合恢复正常,重新进食。 危起伟赶到后发现,这是一条3.35米长、150公斤重、25岁的雌性白鲟,体内已有数十万颗鱼卵。他和救护团队当即决定缝合伤口,尽快对它进行标记放流,实施跟踪。那时他已经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把团队成员的家属都接到宜宾过年,打算鱼游到哪儿,船就跟到哪儿。 为了更好地追踪白鲟,他们还与当地水利部门协调,让沿途的挖沙船停止作业。 此前,2002年12月,危起伟曾在南京邂逅一条白鲟,但在人工养殖29天后,白鲟撞进水池的管道里,意外死亡。这一次,他不敢再冒险。 按照计划,通过跟踪这条白鲟,研究人员可以找到它的洄游产卵场,发现更多的白鲟,再通过人工繁殖,实现物种延续。本已极度濒危的中华鲟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得以大量繁殖,成为在一些大型水族馆内就能看到的生物。 危起伟向记者回忆,刚回到长江时,白鲟看起来很兴奋,立刻就开始逆流向上游。这意味着,它的身体状况恢复得不错。后来,它还一度在江的两侧来来回回游,把追踪船上的人绕到晕船,突然又向上游游去,“仿佛有灵性,知道有人跟踪自己”。 那是一段枯燥但幸福的时光。船上的人绝大多数时候都看不到白鲟在哪里,但它身上的声呐设备会定期传回信号。船上的监测设备发出“嘟嘟嘟”有规律的声音,这声音使人放心——意味着白鲟在几百米之内。 当时,科研资金并不充裕,危起伟每次都是听说出现了误捕再临时赶去。研究团队没有自己的科考船,使用的是渔业部门提供的小快艇。长江上游水流湍急,存在很多直径几十米的大漩涡,还有数不清的暗礁。 在追踪的第四天,2003年1月30日清晨,白鲟突然加速逆流而上,进入长江主干道激流段。那天江面上雾很大,跟踪船不慎触礁,差点船毁人亡。次日就是除夕,商店歇业,过了两天才买到螺旋桨,修好船后,已经找不到白鲟的信号。 此前的追踪中,也出现过跟丢又失而复得的状况,因此,人们当时以为仍可以找到。然而,此后的几个月里,危起伟和同事在长江上反复搜寻,一无所获。 回想当时的情况,钟倩感到伤感,“那时大家都信心满满,觉得这个事情能做成,哪知这一别就是永别。” 她提供的录像记录了迄今为止白鲟留下的最后的影像:2003年1月27日,众人用白色帆布担架把白鲟轻轻抬入水中,白鲟扭着尾巴,拍出一阵小水花,没入茫茫长江中。 自此,再也没有人类见过长江白鲟的可靠记录。 最大的遗憾:到了有条件人工繁 6. 长江白鲟人工养殖记录 一、长江白鲟。 长江白鲟是长江中最古老,生活年岁最久远的鱼类,有据可查的生存时间大约是两亿五千万年,它们见证了恐龙时代的结束,历经岁月的磨难最终生存到了现代,长江白鲟体型很大,自古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而这其中的“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也就是说可以长到上万斤,虽然目前有记录以来捕捞到的最大的白鲟是一千多斤,但是在古代长江白鲟很有可能会长到这么巨大。白鲟成鱼可长达七八米,游速迅疾,是肉食性鱼类,因为在长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也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等,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但是,由于航运的发展、水体污染,以及水利设施、人为捕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长江白鲟数量在近百年来锐减,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而2020年有学者正式宣告长江白鲟灭绝,而其真正的灭绝时间还要早几年。 二、白暨豚。 白暨豚有着水中大熊猫的称呼,可见人们对它们的重视和喜爱,白暨豚生存的历史大概2500万年时间,是长江中的大型鱼类,也是唯一一种仅生活在淡水中的鲸类,生活在从南昌到上海长江入海口长达1700公里的水域中,后来由于环境的影响,白暨豚的生活环境主要集中在洞庭湖等水域中。 白暨豚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但遗憾的是,2004年人工饲养的最后一只白暨豚琪琪死亡后,白暨豚再未被发现,2006年,六国科学家进行联合考察后,在2007年宣告白暨豚功能性灭绝,直到现在,也再未发现有白暨豚出没的踪迹。 三、长江鲥鱼 银鱼,刀鱼,鮰鱼,长江鲥鱼作为长江四鱼,曾经是资源非常丰富的鱼类,长江鲥鱼主要分布在近海的长江口,近年来数量稀少几乎绝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鲥鱼也曾经和河豚、刀鱼一起作为长江三鲜,在明朝时期甚至被明太祖朱元璋亲自定为皇室贡品,由于种种原因,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长江鲥鱼的数量就非常稀少了,如今更是罕见。 目前在长江中还有一种鲥鱼,是来自东南亚的长尾鲥,也经常被一些人误以为是长江鲥鱼,而真正的长江鲥鱼已经功能性灭绝了。 7. 长江白鲟生活了多少年 零。 根据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表示,养活最长的长江白鲟也仅29天,是他在2002年南京江段救助的一尾白鲟,除了这个之外,就没有长期养活的案例。 更加别说人工养殖存留下来了,根本就没有。主要是因为人工养殖面临的困境不少: 第一、在他知道的时候,由于交通条件差。并且接到消息的时候,他赶去的时候,该生物也是奄奄一息的状态,完全做不到人工养殖的条件,可以说救治都是难题。 第二、当时科研条件有限,养殖白鲟需要近20米直径的池子,而且对水体要求很高,需要足够的氧气供应。 所以,最终按照中国科学家危起伟表示,等我们有能力去帮助它的时候,它再也没有出现了。 所以,我国也没有人工养殖的机会。就算是我们已经有条件了,但是已经没有它的活体,也就没有办法进行了。 8. 长江白鲟有没有人工养殖 2022年淡水鱼之王是白鲟。11月4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的长江生物资源保护论坛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分论坛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院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在其报告中透露,白鲟可能已经灭绝,专家们正在评估这一情况。自2003年至今,科研人员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也没有其人工养殖个体存留。但人们还抱有一线期待。“有渔民认为,长江某些水域还幸存有白鲟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