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00:00/00:00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泓基农业是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的典型。如今,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建设,已经颠覆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现在的张玉凤,也更像一个产业工人,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蔬菜大棚里有这些高科技
泓基农业占地2000余亩,像张玉凤这样的职工有100多人。合作社像海绵一样吸收周边劳动力,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我们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如果大棚内的温度超标,报警器就会响起,棚顶的天窗就会自动打开,自动调节温度。泓基农业技术经理李金雷是南京农业大学高材生,职工们都习惯叫他厂长——在泓基农业,所有的生产已经完全工厂化了。
当天,张玉凤要给刚栽种的西红柿吊秧。张玉凤的工作很简单,就是用一根绳把秧苗吊起来,这样便于西红柿的生长和采摘。西红柿往上长一行,就会结一次果。一般来说,西红柿长上六行,也就是收六茬果,就是极限了,但泓基农业的数字化程度高,现在已向收八行果突破,也就是说,一次种植可以收获八茬西红柿。
生态农业,藏在脚下的秘密
初春的天气,阳光明媚,乍暖还寒,当地的气温还在零度以下。一般来说,人们从室外进入到室温30℃左右的大棚内,眼镜和相机镜头上会有一层雾气。然而,走进泓基农业的蔬菜大棚,记者却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也没有感受到其他大棚那样的湿重潮气。
秘密就在我们脚下的土里,我们专门买来稻壳铺到大棚地面,一是吸收水分,减轻棚内的湿度;二是保持热量,让地温不会下降。车间主任杨永利告诉记者,到了秋天,他们会将这些稻壳翻到地里,腐烂的稻壳就成了有机质肥料。有了这些稻壳,不但增加了土壤的透气性,还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除此之外,铺了稻壳的地面,还会让采摘者的脚下更加清爽。
在西红柿大棚内,记者看到挂满了黄色和蓝色的粘板。杨永利说,这是物理防虫措施,也是生态农业的一部分。蚜虫等害虫喜欢黄色,蓟马等害虫趋向于蓝色,这样的黄蓝粘板可以通过物理方式消灭害虫,减少农药使用。
数字化下的放心农产品
这是最新一代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别看它个头不大,但是功能强大。杨永利指着眼前的设备告诉记者,目前,泓基农业园区全面使用以色列进口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了水、肥均衡及配比控制,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
泓基农业理事长于昌江告诉记者,与传统技术施肥相比,水肥一体化可以节省肥料40%-50%,节水率达到50%左右。如果是果园,可以增产15%-24%;设施栽培增产17%-28%。算下来,一亩果园可以节省投入1000-1500元,增产增收2000-3000元。
水肥减少了,人工也降低了,但是农产品的产量却提高了,尤其重要的是,还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于昌江说,泓基农业通过数据的本地存储及云存储,借助中化大数据分析平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构建起种、耕、收、售全程智能化。
如今,只要拿出手机扫描泓基农业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电子版农产品合格证、产品参数、生产记录及包括农药残留在内的检测项目等数据,实现了农产品全程可追溯。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李波 报道)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3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