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多年前去仙游九座寺游玩时,看到一位村民正在把一种像姜的植物根茎切片晾晒。在好奇心驱使下,笔者上前问主人这是什么东西,主人说是山姜
山民晾晒的就是这里特有的本地黄精。但在产地的民间,不叫黄精,而俗称山姜。黄精是先人最早发现和运用的中药材之一,西晋时期的学问家张华在《博物志》中载有黄帝与其辅臣天老的问答内容。当黄帝问到世间是否有不死药时,天老答道: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以长生。所以,黄精被历代养生者视为长生不老之药,古代神仙传记中记载的仙人,许多都服食过黄精。
以上是关于黄精的方言名与通用中文名歧异的个例。如果深入莆仙民间,我们会发现民间有着极其丰富的中草药知识,至少有上百种具有药用价值的原生植物被纳入民间药柜,为民间所常用,并且这些药物大多有不同于通用中药名或植物名的方言名称。
早期,民间生活清苦,医疗条件差,民间基本上本着自病自医的医疗模式。治病经验源于历代前人的积累,而治病所使用的药物则习惯采用就地可得的原生植物。因为医药知识和经验多获取于实际的生产、生活活动,不是来自有关的书籍,所以老乡们不采用现成通用名称,而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方言习惯自主命名这就是造成方言名与通用中文名歧异的原因。
最后,列举一些通用中药名(或植物名)与方言名歧异的民间常用中草药:
唇形科筋骨草属的金疮小草或称白毛夏枯草,方言谓虎草,谓其药性猛烈;桔梗科党参属的羊乳,俗名四叶参,方言谓山芋;三尖杉科三尖杉属的三尖杉,旧称粗榧,方言谓山竹;茄科龙葵亚属的龙葵方言谓钮草,同科酸浆属的苦蘵,俗称灯笼草,方言谓炮草;菊科石胡荽属的石胡荽,方言谓米碎草;同科豨莶属的豨莶方言谓苦草或蜘蛛草;瑞香科荛花属的了哥王,方言谓牡棉或牡银;爵床科爵床属的爵床,方言谓六角草;锦葵科黄花稔属的白背黄花稔,方言谓失力草或辛苦草;千屈菜科的圆叶节节菜,方言谓引水草,意即用于治疗引水(创口或疮口因接触生水引起感染发炎)的草药
责编|林星河 编审|郑志忠
传播仙游声音·讲述仙游故事·展示仙游形象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1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