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的音频/视频格式请试试刷新
重播
播放00:00/00:00正在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按住可拖动视频
沿着太行山脉一路南下,行至晋冀鲁三省交界的武安市,一座高大的牌楼矗立在鼓山脚下,穿过这座牌楼,记者一行就走进了有着中国幸福村美誉的白沙村。
鳞次栉比的楼房、宽敞整洁的街道、数字化电影院、高标准的体育馆和文化剧场这个两面环山的小村庄青山簇拥、绿水相伴、绿荫掩映,既有山村的清秀,又处处显露着比肩城市的生活品质。
而就在记者惊叹于白沙村的城市范儿时,村党委书记侯二河却用一句顺口溜,把时光倒回至几十年前。
白沙村航拍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我们把目光瞄向村西的荒山,那儿有丰富的石灰岩资源,但之前一直没有开发出来。侯二河告诉记者,从那时起白沙村开始依托当地资源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建起了十几家工矿企业,村集体收入连年增长,到2009年达到了1.1亿元。又穷又破的白沙村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富裕村,村民们也陆续搬进了楼房,住进了别墅。
但是,这样的日子也不是所有人都羡慕。住着别墅吃粉尘。前来参观的外地人甩出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刚刚富起来的白沙村民。
不想当土财主,就要转型发展。2012年,白沙村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关停污染企业的意见。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为所有村民谋福利。侯二河说,当时白沙村不仅关停了一批日进斗金的工矿企业,还陆续投资2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建起了全国领先的全封闭、零排放的新型建材企业,成为行业新标杆。
白沙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航拍图。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用科技赋能产业转型,让白沙村尝到了先人一步的甜头。为了实现从富起来到美起来的目标,白沙村逐渐从发展资源消耗型工矿企业向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延伸。
白沙村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内正在生产的机械设备。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这里以前是矿坑,我们经过整治后建成了现在的农业加工厂。 看过了农业科技园区,李海峰带记者来到了白沙村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面粉、粉条、小米、玉米面、食用油这个基地对标国际标准,专门从瑞士引进了专业的生产线,致力于打造绿色纯天然的白沙品质。
但酒香也怕巷子深。为把村里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打响品牌,白沙村开始培育和发展农村电商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这是我们村自己生产的酸辣粉,晶莹剔透,面饼也很厚实。白沙村的赵鑫是一名带货主播,也是一位90后宝妈,她热情洋溢地在镜头前向网友们推荐白沙村的农产品。
赵鑫告诉记者,村里已有不少像她这样的带货主播,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有一份比较稳定的收入。而这一切都归功于村里给村民提供了培训学习的机会。
长城新媒体记者与白沙村村民一起线上直播带货。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白沙村村民在村里的剧场登台演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李皓 摄
在产业转型的路上,白沙村又一次先人一步。
近十年来,白沙村坚持农业稳村、工业强村、生态活村、科教兴村的发展理念,沿着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快速发展,不断利用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形成了工、农、牧、贸、旅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如今,白沙村已经拥有50多个集体企业,2022年全村集体收入达到5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4.6万元。
在白沙村,村里的公共设施比照城市的建设,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艺馆天天有活动、影视城周周有电影、文化馆月月有演出。村里建成了自己的体育馆,里面包括游泳池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射击馆、保龄球馆、健身馆、网球馆等。村子还专门办了图书馆,图书馆自助机器、VR读书、智慧朗读亭等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
总策划:赵兵 丁伟
监制:邵荃
策划:赵永刚 甄智力
统筹:万前进
文案:吴玉秒
出镜:张谢雅
摄像:李皓
后期:李皓
海报:刘冰
本文来自【长城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1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