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鳝养殖池应选择冬暖夏凉、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可以利用水坑、水沟、小水塘、田边、地角以及房前屋后的空地修建黄鳝池。面积大小因地制宜,较大面积的池子为30~50平方米,庭院养殖面积一般为5~20平方米,池深1米,池子的形状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均可。可以建成地上池,也可以建成地下池或半地下池。池壁用砖或石块砌成,池内壁用水泥勾缝或用水泥沙浆抹光滑。池壁顶部用横砖砌成T字型,以防黄鳝用尾巴勾墙外逃。池底可根据土质情况,采用三合土、碎砖石夯实或水泥底。池顶一端设置进水口,相对一端的池底设置排水口。在距池底50厘米处设置溢水口,以保持一定水位。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都必须加设铁丝网,以防黄鳝钻逃。在池底铺上一层30厘米厚的河泥或有机质土层,泥土软硬适度,以便黄鳝打洞穴居。池内注入新水,保持土层以上水深10~20厘米。
2、捞卵孵化和鳝苗培育每年5~8月为黄鲜繁殖季节,黄鳝在水田、沟渠、水塘等静水处产卵繁殖,可以采集受精卵进行人工孵化。在田埂、堤岸有水草或乱石堆的地方,寻找黄鳝泡沫团,确认其产卵、孵化巢后,用瓢或碗将卵连同泡沫一起轻轻捞起,装入水桶内,运回后用大盆、水缸或水泥池进行静水孵化。孵化水温保持在26~30℃,经过6~7天可以陆续出膜。同时在孵化盆或孵化池中放入经过消毒的丝瓜筋或棕片,让刚孵化出的幼苗栖息。鲜苗出膜后的头几天,以其自身的卵黄为营养,不需要投喂饵料。这时鳝苗的胸鳍不断摆动,能间断上下游动。经过10天左右,卵黄消失,胸鳍也随之退化,这时需用煮熟的鸡蛋捣碎调水投喂。随着个体增长,逐渐投喂轮虫、水蚤、红虫、蝇蛆以及切碎的蚯蚓、螺蚌肉等。同时,放养密度也逐渐降低,分池稀养。鳝苗消化能力弱,不能摄食颗粒大的食物,投喂时还要少量多次,并且保持水质清新。经过精心饲养,当年可培育出体重10~20克的鳝种。
3、鳝种放养苗种放养前,要对鳝池进行消毒,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浆全池泼洒,经过7~10天,药性完全消失后才能放养苗种。从野外采集或从市场上收购的鳝种,放养前也要经过消毒处理,用3%~4%的食盐水或10×10-6漂白粉水溶液浸洗10~15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同一口池放养的鳝种规格力求一致,大小混养在一起容易发生互相残食的现象。放养大规格的鳝种,成活率高,增重快。以放养规格为每千克40尾左右(每尾25克左右)的鳝种为好,密度为每平方米80~150尾或2~4千克。鳝池中还可以搭配放养一些泥鳅,每平方米8~l5尾。泥鳅喜窜动,有利于改善黄鳝的生活环境,减少疾病发生。
黄鳝喜生活在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的水体中,鳝池要保持适当水深和良好水质,池内水深一般保持在10厘米左右,水体过深不利于黄鳝呼吸和觅食。要经常更换池水,一般5~7天换水1次,夏季1~2天换水1次。如果发现黄鳝头部经常伸出洞外,或前半身直立水中,或全身卧于泥土中,则表明水中缺氧,必须立即更换池水。若有一股微流水通过鳝池,更有利于黄鳝生长。盛夏季节,气温和水温较高,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可以利用鳝池1/3水面放养水浮莲、水葫芦或种植菱笋、慈姑等水生植物,或者在池上搭棚,种植丝瓜、南瓜、豆类等攀藤植物,以利遮阴降温。
每天观察和记录水质、投饵和黄鳝摄食活动情况,以便调整投饲量。每日早上清除残饵,以免败坏水质。经常检查进水口、排水口和溢水口,要保证水流畅通和防逃网罩完好。尤其是暴雨天,要防止池水上涨黄鳝逃跑。平时还要防止水老鼠、鸭子等入池捕食。严禁混有农药、化肥等有害物质的污水排放入池,并且及时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入秋以后,气温明显下降,黄鳝吃食量减少。11月份以后,水温下降至15℃以下时,黄鳝停止摄食,并开始钻入土层越冬。此时,也是黄鳝起捕时节。捕捞黄鳝除了采用鳝笼诱捕、网捕、钓捕等方法外,对隐藏在池内水生植物丛中的黄鳝,可以用手掐捕;钻入土层隐居的黄鳝,可以把池水放干,用双手或木锹依次翻动土层捕捉,并且注意在翻动泥土时不要伤及鳝体。捕捞时,可以捕大留小,把小规格的留作鳝种第二年继续饲养。黄鳝越冬期间,可以把池水放干,在土层上面盖一层稻草,以保持泥土湿润和土层的温度,也可以把池水加深至60厘米,进行深水越冬。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养殖户可以多参考参考。下面总结本文的内容,希望大家积极留言评论。
本文的思考内容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