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于时为什么可以增加土壤里的氮肥呢?
在自然界雷雨闪电时,一个电火花常常长达几十千米。这时候就有许多氮气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二氧化氮并溶解在雨滴里,变成硝酸落到土壤里,再形成硝酸盐,就成了如珍如宝的氮肥。据估计,每年因雷雨而落到大地怀抱里的氮肥,约有四亿吨呢!氮气在工业上主要用于合成氨,制造硝酸等。它们是制造氮肥、炸药等的原料.
希望满意能我的答案.
雷雨发庄稼是指雷雨过后可以增加土壤中的
雷雨发庄稼是指雷雨过后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肥。
雷雨时雷电作用下,氮气与氢气化合成氨气,氨气、二氧化碳与雨水相互作用可形成碳铵而随雨水落入土壤;碳铵能提供作物生成所需要的N元素,属于氮肥。
在雷雨天气,由于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
所以为作物提供了所需要的N元素,属于氮肥:N2 + O2 = 2NO(放电),2NO + O2 =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硝酸随雨水降到地面,渗入土壤生成硝酸盐。
氮肥的作用:
氮肥,是指以氮(N)为主要成分,具有N标明量,施于土壤可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单元肥料。氮肥是世界化肥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肥料品种;适宜的氮肥用量对于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有重要作用。
氮肥按含氮基团可分为氨态氮肥、铵态氮肥、硝态氮肥、硝铵态氮肥、氰氨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化学氮肥生产的主要原料是合成氨(生成合成氨的哈伯法装置于1909年建成,并在德国首先实现工业化,成为氮肥工业的基础)。
20世纪四五十年代,硫酸铵是最主要的氮肥品种;60年代,增加了硝酸铵;70年代以来,尿素成为主导的氮肥品种。碳酸氢铵是中国80年代主要生产的氮肥品种之一。
雷雨时,可增加土壤中硝酸盐及氮肥的含量吗
是的,这就是俗话说的“雷雨发庄稼”。
在雷雨天气,由于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所以为作物提供了所需要的N元素,属于氮肥:N2 + O2 = 2NO(放电),2NO + O2 =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硝酸随雨水降到地面,渗入土壤生成硝酸盐。
雷雨可以增加土壤中的
N2+O2(雷电作用)=NO,
No+O2=No2,
No2+H2o=HNO3+No,
产生硝酸根,氮肥这也就是所谓的:“雷雨发庄稼”的原因。
常言雷雨能肥田说明其道理?
由雷电导致的固氮作用是地球上氮盐天然合成的主要途径,氮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大量营养盐,在工业时代之前,农业不使用化肥,雷雨天降水中的氮盐相当给农作物施了一次肥,能促进其生长,所以说:“雷雨庄稼肥”。氮气和氧气 放电 得到NO
2NO + O2 === NO2
二氧化氮溶于水得到硝酸和NO
硝酸可以在土壤中变成硝酸盐,也就相当于氮肥
“雷雨发庄稼”,空气中的N2在放电条件下与O2直接化合生成无色且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N2+O2
放电
.
2NO;
一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稳定,常温下就易与空气中的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O2=2NO2;
二氧化氮气体有毒,易与水反应生成硝酸(HN03)和一氧化氮,3NO2+H2O=2HNO3+NO;
生成的硝酸随雨水淋洒到大地上,同土壤中的矿物相互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硝酸盐可作氮肥,植物生长得更好;
故答案为:N2+O2
放电
2NO;2NO+O2=2NO2;3NO2+H2O=2HNO3+NO;
下雷雨时可以增加土壤中的什么?
雷雨时雷电作用下,氮气与氢气化合成氨气,氨气、二氧化碳与雨水相互作用可形成碳铵而随雨水落入土壤;碳铵能提供作物生成所需要的N元素,属于氮肥。
在雷雨天气,由于在放电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化合生成了氮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再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最后生成了易被农作物吸收的硝酸盐。
所以为作物提供了所需要的N元素,属于氮肥:N2 + O2 = 2NO(放电),2NO + O2 =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硝酸随雨水降到地面,渗入土壤生成硝酸盐。
扩展资料
农作物氮营养过量的一般表现是:生长过于繁茂,腋芽不断出生,分蘖往往过多,妨碍生殖器官的正常发育,以至推迟成熟,叶呈浓绿色,茎叶柔嫩多汁,体内可溶性非蛋白态氮含量过高,易遭病虫为害,容易倒伏。
禾谷类作物的谷粒不饱满(千粒重低),秕粒多;棉花烂铃增加,铃壳厚,棉纤维品质降低;甘蔗含糖率降低;薯类薯块变小,豆科作物枝叶繁茂,结荚少,作物产量降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氮肥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10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