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农民打了30多年交道,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洪一江没想到自己成了网红教授。
2020年,洪一江带领稻渔工程团队获得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最近,他又带领珍蚌珍美团队,在第七届大学生双创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获得金奖。
都是一直在做的工作。不管是鱼还是河蚌,我们都培育了20多年,这几年突然就火了。洪一江坦言。
学校花费了很多心血。2013年,水产养殖专业获选江西省卓越计划,2014年又争取到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洪一江介绍。
光有卓越班的头衔显然不够,学院为这些学生定制了专门的培养方案。
水产养殖不光是养鱼,重在培养创新能力。
学院年轻教师多,除了在基础理论上形成传帮带外,师生们还把田间地头当成大课堂,在广袤的大地上提升教师与研究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稻田里也有顶天的科学问题,教师不能在黑板上告诉学生‘农民需要什么’,关起门来搞研究不是团队的初衷。洪一江带着师生们构建起新青年讲习所模式,跟随江西省特种水产产业技术体系、江西科技特派团的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考察调研,对当地土壤、气候、水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因地制宜为不同地方推选最适宜的种养产品。
以前,有农户自发在水稻田里养鱼,种养面积不大,效益也不高。洪一江觉得这种模式很好,生态、优质,也符合人们对现代农业的新期待,可以试试看,于是就组织相关专业师生一起开展研究。
稻渔工程团队应运而生。
团队起步期,大大小小的技术环节多达上百项,每一项都需要因地制宜,几乎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在不停歇的实践当中,这支平均年龄仅28岁的师生团队用了6年,足迹遍布江西30多个县(区),团队师生与养殖基地的工人同吃同住,每年有超过180天围着稻田和农民打转,终于集成、创新、示范和推广了6类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帮助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这些年,我们水产养殖专业成立了很多团队,师生共同参与,以团进团出的方式,就某一具体的研究项目开展工作。教师胡蓓娟说。
学生邱惠敏清楚地记得,2019年暑假,她跟随老师来到江西抚州市东乡区调研,当地没有河流,生活和农业用水均来自水库。然而,受畜禽养殖污水影响,东乡区多处水库富营养化,造成鱼类死亡,百姓赖以生存的农畜业受到重创,许多青壮年离开家乡谋求生计。
一系列的调研、分析后,珍蚌珍美团队逐渐走向成熟,创造鱼—蚌+生态治水模式——以珍珠蚌的滤食作用为核心,混养多种鱼类,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净化,一改当地旧貌。
起先,很多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该项工作,即使在理论课上已经学过蚌的生物学测量方法和水质的检测及浮游生物采集方法等,在实际工作时还是无从下手。通过多次跟踪水质和蚌、鱼的生长情况,学生都掌握了这些方法,成为熟练工。
蝶蚌原产日本,经过20年技术攻关,采用家系选育和传统选育相结合培育出了我国水产新品种‘鄱珠1号’。胡蓓娟是该项目的指导教师,由于其先天净水、洁水的生物学特性和滤食作用,可达到绿色净水的目的,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如今,优质蚌苗在全国已累计推广30万亩,覆盖7个省份,项目治理水面总面积超过1万亩,涵盖30余个村庄,建立了5个项目示范基地。
邱惠敏出生在海南省三亚市,不了解农村,来到老区学习后才开始跟着老师学习并加入珍蚌珍美团队,在田间地头了解新农村。现在,邱惠敏发现了农学的无限乐趣,并被保送本专业的研究生。对于未来,她说:希望能在基层作出一些贡献,无愧于青春、无愧于时代。
《中国教育报》2022年11月16日第1版
本报记者 甘甜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2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