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历史书上,都听过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了葡萄的故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葡萄是汉朝时从西域传至中原的,还有很多人认为葡萄的原产地在欧洲地区。
只能说也对,也不对。
如果不严谨来说的话,这种说法是对的。如果严谨来说的话,则是错的。
如果我们说苹果是从西洋传过来的这句话你可能听不出来错误。因为苹果传入我国一共年数太短了,苹果传入我国的时间是1871年,距离现在都不到200年。
但实际,苹果是从西洋传入我国的这句话也是不严谨的。
严谨的说,西洋苹果是从外国传入我国的。我国自古以来就有苹果,只不过这种苹果与我们如今熟知的苹果差距太大,不是一类。我们通常把我们古代的苹果叫作中国绵苹果。
不严谨的情况下,说苹果由西洋传入是没啥大问题的,因为大多数人认为的苹果就是我们熟知的苹果,一般不会联想到中国绵苹果。
严谨较真的情况下,就得说现代栽培苹果或西洋苹果是从西洋传入的。
葡萄的道理与苹果一样。
我们熟知的、日常食用的葡萄是欧亚种葡萄,这个葡萄是从欧洲经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内地的。
但是在我国,除了欧亚种葡萄外,还有另外一种葡萄,如今我们可以叫这种葡萄为中国本土葡萄或者叫中华野葡萄,在古代这种葡萄被叫作蘡薁(yu),《诗经》中六月食郁及薁【yù】中的薁即是蘡薁。
也就是说,从汉朝张骞把葡萄带回来栽培后,我国就有了两类葡萄,一种是欧亚系葡萄,一种是本土葡萄。
这与苹果和奈有些类似,与大樱桃和中国小樱桃也有些类似。
但是区别是,无论是苹果还是樱桃,这两个名词都是我们自己起的水果名,但是葡萄这个名字不是。
因为这个是有史料记载的。而且这本史书还是司马迁写得《史记》。《史记》中《史记·大宛列传》中记载道: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这里面的蒲陶即葡萄。
因为关于蒲陶《史记?大宛列传》中都讲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大宛人喜欢用蒲陶酿酒,汉朝使者把这个蒲陶带了回来,我们也开始种了。
对这里的蒲陶就是葡萄,史学上的认知是一致的,当然还会有很多其它相关文献来佐证,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所以,欧亚种葡萄是经西域传入我国,是有证据的,基本没有太大争议的。
这个观点的争议主要出在是不是张骞带回来的,有人认为是同西域交流频繁后,传播过来的,并不是张骞一个人带过来的。有人则认为就是张骞带过来的,汉使就是张骞。
葡萄二字是当时外文的音译,如车厘子是英语发音的音译一样。具体葡萄是什么当时的什么语言的发音,还在众说纷纭。我们只要知道葡萄这个名字与苹果、樱桃不同就可以了。
苹果、樱桃都是我国针对我国的水果起的名字,当西洋苹果和欧洲甜樱桃传入后,也被我们叫成了苹果或樱桃。
这是舶来品命名的本土化。
但葡萄原本是蒲陶,指得就是欧亚种葡萄,也就目前我们熟知的葡萄。
后来我们又把蘡薁也归到了葡萄里,叫野葡萄、毛葡萄等。
这是本土水果命名外来化。
如果站在第一层的话,说我国葡萄是从国外引进的,较真起来,可以认为是错误的。因为较真起来,葡萄还包括你不常见的野葡萄。
如果站在第二层的话,说我国葡萄是从国外引进的,那这又是对的了。因为葡萄这个词在历史上严谨来说指得就是欧亚系葡萄,不包括我国的蘡薁。
是不是比较乱,如果真较真和严谨的话,就是比较乱的。要是抬杠的话,这个估计也够大家抬的。
或许,我们初中历史和语文只告诉我们葡萄自汉朝从西域引入时,也考虑到了这个知识点的复杂性。
说葡萄原产于我国,这个观点本身不严谨,但不能说错,更好的说法是我国是葡萄的原产地之一。
可这样说还是会让大多数人不理解,因为从汉朝起葡萄和野葡萄在我们的认知里就慢慢不是一回事了。
说樱桃的时候,我们能想到我们自己的樱桃,近代史以前的古人更只能想到我们自己的樱桃。说葡萄的话,别说你了,连汉朝以后的古人想到得也是欧亚系那种传过来的葡萄。
这就是这个说法让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地方。
另外,有一些人坚持认为葡萄原产我国,不是我们说得这种咬文嚼字的理论,而是提出了本土葡萄野生驯化论。
很多人看到山上有各种野葡萄,认为这就是古代的葡萄,后来我们自己通过驯化逐渐得到了我们如今的这种葡萄。
类似这种说法,目前是错误的。野葡萄是野葡萄,不是如今的欧亚种葡萄,也没有科学证据证明欧亚种葡萄是由野葡萄驯化而来。现代的主要食用葡萄品种更不可能是野葡萄的驯化品种,都是欧亚种葡萄的驯化品种。
本土葡萄野生驯化得到了现代葡萄在目前是没有依据的,既不符合历史观点,也不符合科学观点。
另外还有一种误解是山上的野葡萄都是本土野葡萄。
本土野葡萄有四十多个品种,其中毛葡萄、葛藟葡萄、蘡薁,这3种本土野葡萄分布最广了。
但不是你在山上看到一棵葡萄就是本土野葡萄。也有可能是欧亚种葡萄的种子,被鸟带到野山里,恰巧发生了返祖现象,导致葡萄看起来长得比较野,不一定都是本土野葡萄。
可以说我国是葡萄属植物的主要起源地之一,这样说就比较严谨了。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氨基酸肥料,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8aohe.com/101724.html